难以想象,假定有一天广西人吃不到米粉,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。作为一个自豪的广西人,我以为广西是中国米粉种类和制造方式最多的省份。在这块土地上无论东西南北,都有合适当地人口味的米粉。做法从无汤干捞,到浓汤重味,从生榨现煮,到干粉发制,种类之繁多,滋味之悬殊,无不令外省人叹为观止。其中传播最广,名声最响的三大粉是:桂林米粉、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。“芼”是壳,卤水是核米粉这种小吃,中国南方出产大米的中央几乎都有。在全国范围内叫得知名头的,无外两种:一是云南的过桥米线,另一个就是桂林米粉。但是若论推行程度和盛行范围,桂林米粉就要略胜一筹了。从隋唐以来的很长时期,桂林不时都是广西城市中的NO.1。在这座小城里生活惯了的人们,很容易就构成一种“别无他求”的性格,无意之中,他们竟然顽强地据守了一种地域文化:整个城市大都天天吃一种米粉,运用一种方言——西南官话(学名叫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),并且人人都置信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并不比别人差,固然日子过得不富有。桂林米粉的两大要素:一是“芼”,二是卤水。“芼”是壳,卤水是核。一把新颖的米粉在约80℃ 左右的热水中晃动20秒,这一过程广西人叫作“芼”。“芼”好的米粉沥干水,扣入碗中形如龟背,一小瓢卤水被均匀地浇在面上,卤水被温热的米粉一烘,丝丝香味缓缓升华,一种氤氲气氛顿时弥漫开来。到了这一阶段,分类学意义上的桂林米粉曾经完成,至于再往上面叠加薄如蝉翼的卤牛肉片,或是油炸得焦黄香脆的猪下巴肉(桂林人称为锅烧),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桂林米粉的来由众口一词,近年传播甚广的说法,以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50万大军征伐百越时,由于吃不惯大米,便把制造面条的工艺移植过来,从而发明了米粉。此说乍听之下似乎合理,而且颇具戏剧颜色,但是细考起来则是漏洞百出。征讨百越的50万战士绝大多数都不是秦国人,而是喜欢吃大米的南方人。可靠的文献记载桂林米粉特有的卤水创制于清道光年间。民国桂林学者易熙吾(桂林修志馆总编纂)记载在案的“卤水”源自一位曾在山西平遥做官的桂林人,回桂后用平遥卤牛肉的方法,参与本地香料——八角、桂皮等,制造出的卤水格外香甜,与米粉拌和,有无相生,浓淡相宜,盛行至今。桂林米粉对桂林人而言就是一种“ 乡愁”,几乎一切出门在外的桂林人,无论差旅、工作或者游学,回到桂林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桂林米粉。当年李宗仁逼蒋下野当上代总统的当晚,在南京傅厚岗的寓所里大宴宾客,席间一道最受欢迎的美味,便是专程空运过去的桂林米粉。今天,不止广西,全国各地都能见到桂林米粉的招牌。令人不解的是,在外地开店的,却鲜有桂林人的身影。
天凉除了涮火锅 不如嗦碗热辣滚烫的米粉
声明:原创文章请勿转载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