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南,米粉、面条是公众的日常消费食品之一,抱罗粉、海南粉及伊面等深受市民喜爱的地方特色美食,消费面广、量大,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,受到老百姓的广泛关注。 近年来,我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,加大专项整治力度,关停拒绝整改的“黑作坊”,多举措提升小作坊规范经营水平,净化市场环境,同时,扶持龙头企业,建立行业自律组织,出台专项管理办法,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,推动米粉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,为地方特色美食发展撑起了“保护伞”。 □本报记者 杨杰 全覆盖“体检” 净化市场环境 3月6日凌晨零时起,海口市食药监系统全员动员,统一行动,严格按照“两不一直(不预先通知、不打招呼,,直奔生产加工现场)”、“不遗漏”的工作要求,深入背街小巷,乡村小路,对全市所有米粉、面条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进行全覆盖检查抽样。 此次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、小作坊77家,共抽取河粉、抱罗粉、海南粉、粉条、伊面、饺子皮、湿面条等7个品种96批次,样品送至省食品检测中心检验,一经发现违法违规行为,将根据相关规定依法进行最严厉的处罚。相关检测结果及处罚情况出来后,将向公众进行公示。 这是海口市开展第六次米粉、面条全覆盖专项治理行动。2016年,在省食药监局的统一部署和精细指导下,海口市食药监局共开展5轮米粉面条专项整治,通过摸底调查、锁定源头、多轮次全覆盖排查、从源头到终端彻底整治消灭问题、建立食品安全常态保障机制等整治手段,彻底杜绝了米粉面条非法添加硼砂等非食用物质的情况,米粉、面条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。 建立诚信联盟 提升自治水平 在加大整治排查问题米粉的同时,海口还通过清单管理、通告警示、整顿加工环境、规范加工操作、推行包装销售、鼓励企业成立诚信联盟等十项治理措施,督促米粉生产企业、小作坊改善生产环境,提高小作坊食品安全水平。 同时,大力扶持小作坊合并做大做强,规范生产经营行为。海南海和顺实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姚业发介绍,该企业就是在省市区食药监部门的引导下,由5家米粉作坊合并组建的,目前已成为一家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厂,车间干净整洁,彻底告别了以前小作坊时代不规范的生产场景,有效提升了生产米粉的质量和效率。 今年,我市将大力推行米粉预包装工作,就是要求米粉进行包装,并在包装上标示生产单位、配料、生产日期等信息,定期公布抽样结果,引导老百姓去选择质量可靠的预包装米粉,同时倒逼米粉生产企业、小作坊积极改善生产条件,提高产品质量,彻底杜绝问题米粉,让老百姓吃得安心、放心。 出台管理办法 健全长效机制 市食药监局食品生产处副处长周经旺介绍,去年出台的《海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》,对小作坊的生产、经营和处罚进行了明确,填补了我省小作坊管理专项办法的空白,为破解小作坊这一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提供了“法律武器”。 根据该《办法》,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办理工商登记,并于工商登记后十五日内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。 同时,小作坊将建诚信档案,要详细记录小作坊备案、日常监督检查、违法行为查处以及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等信息。对有不良信用记录、容易发生问题的小作坊增加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抽样检验频次,督促其自觉履行食品安全责任。小作坊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《办法》规定受到警告、罚款等行政处罚的,市、县、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,并向社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提示。
为特色美食“体检” 让市民吃得放心
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